1、“韦编三绝”本来说孔子勤读《易经》,导致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很多次。
【资料图】
2、韦编:古代是用竹简写书,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。
3、(我们的文言文简练,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古代刻字,让文字流传比较费力吧,无论是往甲骨上,青铜器上,还是竹简上,石头上)。
4、韦,是熟牛皮。
5、三:指多次。
6、绝:断开。
7、后来就用“韦编三绝”来形容读书勤奋。
8、韦编三绝:汉语成语,意为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,借以比喻读书勤奋。
9、春秋时期的书,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,多则几十个字,少则八九个字。
10、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,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,便于阅读。
11、通常,用丝线编连的叫"丝编",用麻绳编连的叫"绳编",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"韦编",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。
12、《周易》这样厚重的书,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。
13、孔子"晚年喜易",花了很大的精力,反反复复把《周易》全部读了许多遍,又附注了许多内容,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。
14、通常认为,孔子这样读来读去,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,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,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。
15、韦编三绝是指孔子为读《周易》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。
16、比喻读书勤奋。
17、它的出处在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18、孔子“晚年喜易”,花了很大的精力,反反复复把《周易》全部读了许多遍,又附注了许多内容,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。
19、通常认为,孔子这样读来读去,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,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。
20、这就是韦编三绝。
21、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。
22、孔子晚年喜读《周易》,常常翻阅,爱不释手,以致连穿连《周易》竹简的皮条也断了数次。
23、形容好学不倦,勤奋用功。
24、韦,熟皮。
25、旧时用以串联竹简成册。
26、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《易经》,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。
27、典出《史记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。
28、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,刻苦治学。
29、《抱朴子.外篇.自叙》:「圣者犹韦编三绝,以勤经业。
30、」《汉书.卷八八.儒林传.序》:「盖晚而好易,读之韦编三绝,而为之传。
31、」也作「三绝韦编」。
32、韦编三绝,是汉语的一个成语,出自西汉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33、这个成语本指孔子勤读《易经》,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;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,刻苦治学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标签: